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The Undergraduates Teaching Proj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al Major
(专业代码:040201)
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思想牢固,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现代教育与健康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较全面,教学技能较扎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发展潜质,能胜任中学学校体育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应有如下的目标预期:
目标1:信念执着,师德高尚,践行立德树人,对体育教师职业有着强烈认同,乐于奉献,善于协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科领域相关知识、技能,满足学校体育实际工作需要,对学校体育工作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切实落实体育的育人任务。
目标3: 专业素养较高,视野开阔,能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1-2个领域内深入钻研,有所创新,并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学校的体育工作团队骨干,能够参与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目标4: 善于自主学习,能够不断更新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善于采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
目标5: 具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动态,紧跟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善于总结与分析,形成体育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二)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A)
A1.师德规范
A1-1.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政治立场坚定。
A1-2.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能够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作用,实施素质教育。
A1-3.注重师德养成,懂纪律,守规矩,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A2.教育情怀
A2-1.接受体育教育的专业思想熏陶,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性质,热爱体育教师职业,以发展学校体育事业为己任,责任心和事业心强,人格健全,积极进取。
A2-2.体现体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形成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尊重爱护学生,能够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增强体质、发展技能、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学会教学(B)
B1.学科素养
B1-1.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给,理解由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组成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网络体系。
B1-2.通过对体育学科的系统学习,能够发散思维,主动关注体育相近学科,了解体育学科与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做到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融合。了解体育在促进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政治、经济、科技、卫生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2.教学能力
B2-1.熟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课程教学能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B2-2.能够根据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规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突出“精讲多练”,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分组,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了解体育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有能力对体育课程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获得初步的教学经验。
B2-3.具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的意识,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技能,获得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体育教学设计和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3.学会育人(C)
C1.班级指导
C1-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设置班级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德育原理和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
C1-2.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组织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并能与体育学科相结合,获得积极的体验。
C2.综合育人
C2-1.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理解体育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能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体育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开展育人活动。
C2-2.了解学校文化和体育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借助体育学科优势,以体育为载体,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4.学会发展(D)
D1.学会反思
D1-1.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掌握体育学科发展基本趋势,体育领域相关知识及发展趋势,具备主动适应,持续学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能力。
D1-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尝试运用批判思维反思并发现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学会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D2.沟通合作
对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的经验,并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较熟练地运用。
表1 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A1. 师德规范 |
H |
M |
M |
|
|
A2. 教育情怀 |
H |
H |
M |
M |
|
B1. 学科素养 |
M |
H |
H |
H |
H |
B2. 教学能力 |
|
H |
L |
H |
H |
B3. 技术融合 |
|
H |
L |
H |
|
C1. 班级指导 |
L |
M |
H |
|
|
C2. 综合育人 |
L |
L |
L |
H |
L |
D1. 学会反思 |
|
M |
H |
M |
H |
D2. 沟通合作 |
|
|
M |
L |
H |
注:H:高支撑度,M:中支撑度,L:低支撑度。
二、修业年限、计划总学时、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计划学时2574学时,学分163学分。允许学生在3-6年内修满学分。修满规定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三、课程与教学
主干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学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体育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等。
五、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见表2)
六、主要课程(教学活动)与毕业要求对应矩阵(见表3)
七、专业课程设置(见表4)
八、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统计(见表5)
表5 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统计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课程模块 |
学时 |
学分 |
学分比例(%) |
通识 教育 课程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
504 |
32 |
19.63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
198 |
11 |
6.75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必修课程 |
学科基础课程 |
324 |
17 |
10.43 |
专业核心课程 |
786 |
43 |
26.38 |
||
选修课程 |
|
432 |
24 |
14.72 |
|
教师 教育 课程 |
必修课程 |
|
198 |
11 |
6.75 |
选修课程 |
|
108 |
6 |
3.68 |
|
实践 教学 |
必修 |
基础实践 |
24 |
1 |
11.66 |
专业实践 |
|
4 |
|||
综合实践 |
0 |
14 |
|||
合计 |
2574 |
163 |
100 |
九、其他说明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所有公共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必修课程,总学分达到32学分;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所有学生在4个模块可选修11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须达到17学分,专业核心课程须达到43学分,专业核心课程须达到60学分。
3. 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分为4个模块。每名学生必须选择专项技术提高课程中的1个课程组进行修读,共12学分;选择专业提高方向课程修读的学生,必须在此模块选修4学分;选择专业应用方向课程修读的学生必须在此模块选修4学分;每名学生必须在专业任选课程中任选8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共计24学分。
4.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每名学生必须在必修课模块修读11学分;选修课模块修读6学分;共计17学分。
5.基础实践课程中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为1学分;专业实践中,教育见习为2周,共计1学分。综合实践中,第二课堂进行四学年累计统计,计3分;毕业实习为18周,计9分;毕业论文为10周,计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9学分。